当非遗遇见必胜客,在西餐厅里过中国年或成年夜饭变革新潮流?( 二 )


当然,我们要谈文化餐饮和文化传承,自然也不能忽略文化创新和文化市场的年轻化。必胜客认为,将民俗经典以创新的角度演绎是非遗文化契合当下时代的关键,在此思维下,文化建设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才是传承的第一要义。再基于助力非遗经济的角度,必胜客推出了“小小传承人”家庭公益项目。
据必胜客介绍,“以年轻一辈非遗传承人代表来带动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孩子及家长,未来还将打造‘非遗小课堂’等一系列非遗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学习非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技艺的精湛与独特魅力。”
此中可见,必胜客在落地“西餐厅里的中国年”时,用的“单位”是家庭,用的“工具”是非遗文化,在筷玩思维看来,家庭和非遗文化正是年夜饭传统的核心本质。
?重构餐饮中国年固有的消费模式,西餐厅里也有中国年
在2020新年,由于餐饮堂食受到管控,人们基本在家解决年夜饭。今年2021可以说是最为特殊的一年,在多地均采取就地过年的安排下,人们对于年夜饭可能会更怀期待。
实际上,中国餐饮年夜饭还属于一块未被开发的传统市场,更是一大传统业态,大多餐饮品牌们当下还将年夜饭当成节日酒席来运营,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年年餐饮年夜饭、年年无新意。
2015年,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想在必胜客吃年夜饭”,有餐饮人敏锐地意识到,餐饮年夜饭在年轻人心里可能并不完全等于传统中餐。
 当非遗遇见必胜客,在西餐厅里过中国年或成年夜饭变革新潮流?
文章插图
换在200年以前,99.99%的国人过年必然吃的是中国菜。1885年,一家名为“太平馆”的西餐厅在广州开业;1901年,北京也开了一家名为“起士林”的西餐厅,而这也正是消费者在西餐厅里过新年的一个小开端。
当然,比起广州当地食材的丰富以及粤菜的强势,北京人的豪情与故宫精神可能会让北京人更容易接受西餐,1990年,必胜客进入中国内地的首店就选在了北京东直门。
在此时,西餐成了我国中产阶级的新餐饮消费,在2000年左右,国内也仅有零星几家西餐厅、日料等在经营年夜饭,即使到了2019年-2021年,大多非中餐品牌包括类中餐品牌如串串、烧烤等,它们也并不大关注年夜饭市场。
在2017年时,有经营东南亚菜系的老板表示,“不是我们不经营年夜饭,而是在非中餐厅吃年夜饭太过于潮流了,虽然潮流总会爆发,但目前这股潮流可能还过于小众。此外,当下还没有强势品牌出来巩固这个必然的潮流。”
在筷玩思维看来,有两个要素值得考虑,其一是人们在平时有吃非中餐的习惯,其二是人们在节日更倾向于在西餐厅等非中餐消费,过年也同样是个节日,两个要素合一,我们就能看出非中餐品类经营年夜饭是完全有市场的。在必胜客看来,到西餐厅吃年夜饭可能会成为年轻群体的新生活方式。
将西餐厅纳入年夜饭的选择,此举还有扩充市场盘子的价值,对于过往从不在外吃年夜饭的客群来说,一旦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可能会激发新消费群体产生新的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必胜客入局年夜饭市场,这可能是一个正向的创新动作。
 当非遗遇见必胜客,在西餐厅里过中国年或成年夜饭变革新潮流?
文章插图
?年夜饭如何创新?解读必胜客餐厅年夜饭运营里的好招儿
必胜客几乎对年夜饭这个概念重新做了定义。
人们谈到“年夜饭”这个词的时候,从广义的角度,它仅单指除夕夜的晚餐(有些地方也会将初一纳入年夜饭的范畴),狭义的年夜饭概念适用于餐饮业,涵盖了从除夕到年初六这七天。过往人们在向餐厅订年夜饭的时候,基本也是从除夕到大年初六。
我们从社交平台可见,当下的年轻群体对于过年有着他们自己的认知,有部分群体将元旦到元宵都当成了过年,还有部分群体将整个正月当成了新年。
也就是说,大量有消费力的客群对于年夜饭的固有认知早已改变,但餐饮业还处于后知后觉,甚至未知未觉的状态。2021年1月25日-2月28日,必胜客在全国非遗主题门店上新了三款需要预定的“巨牛宴”新春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