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花更艳——2020博兴作家看非遗采风散记( 二 )


在过道展厅里, 蛋黄金海鸭蛋、海鸭蛋、京酱鸡蛋…‥十几大类,60多种食品令人眼花缭乱。“咸而不咸”,一个特殊的品名引起大家的好奇。陈总说,这是一款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健康、绿色食品。多年来,陈氏水产食品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开发,积极打造适合各类人群的健康食品,造福一方百姓。产品不仅在周边县市颇有口碑,还远销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全国水产食品十佳品牌”、“中国地域特产标志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著名品牌”,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
“我是麻大湖的儿子。”说起自己的创业史,陈总意味深长地向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出生麻大湖边的陈子峰,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走南闯北,打拼创业。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辉煌与失落,他始终记得,自己是麻大湖的儿子,自己的根在家乡。麻大湖里欢跳的鱼虾、游戏的鸭鹅,曾是他儿时的伙伴。湖面铺展的荷叶,当过他遮阳的绿伞。他从小最爱吃的就是母亲用泥土腌制的麻大湖的鸭蛋。外出奔波创业,背包里塞几个咸鸭蛋,漫漫征程中就有了母亲的陪伴,他时时充满向上的力量;心情沮丧,事业受挫时,想想母亲咸鸭蛋的味道,他顿时回味起亲情的温暖,所有的烦恼立刻烟消云散。渐渐地,母亲年龄大了,陈子峰自己学会了腌制咸鸭蛋,每次回家看望母亲,他总会带上自己亲手腌制的鸭蛋。说着说着,陈子峰的眼里闪起了泪花。
座谈会场,鸦雀无声,文友们被陈总的故事感动着。是啊,能把亲情揉进产品里,把乡情融进企业里,扎根沃土的事业还愁不兴旺发达吗?
遍地开花的“乔庄煎包”
扎根沃土花更艳——2020博兴作家看非遗采风散记
文章插图
扎根沃土花更艳——2020博兴作家看非遗采风散记
文章插图
走出陈氏特产食品公司,和众文友告别。我却意犹未尽,不禁又想起了家乡特产——乔庄煎包。
车近乔庄街,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熟悉的醇香鲜美的包子味道。虽已近黄昏,街道上星罗棋布的包子铺前,仍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走进位于康庄路中段的“老张煎包”铺,看到老夫妻俩正一边忙着赶做包子,一边热情地招待客人。北墙正中,“滨州名小吃”“山东省一百种不得不吃的名小吃”的金字牌匾,熠熠生辉。店里已经座无虚席,七八个客人还在排队等候。
因为是店里的常客,老张和我很熟。他一边低头忙碌,一边抽空和我攀谈。
“你家离着近,就难为你多等会儿吧。呵呵,这几天,南来北往的大车多,司机们都喜欢吃咱乔庄煎包,忙死了。不光他们,还有许多旅游团慕名前来,一订就是一锅。这不,今中午北京的一个学校考察团来了,连吃带拍照,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说着,老张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也深深地为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乔庄煎包起源于乔庄“老崔家包子馆,”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讲究新鲜原料,土灶铁锅,柴草烧火。煎包皮薄肉嫩,金黄焦脆,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就连清朝《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当年的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可喜的是,如今许多年轻人也对这项老手艺青睐有加,滨州、东营、淄博等周边县市都有了许多乔庄煎包店。“乔庄煎包”正逐渐走出乔庄,走向全国,遍地开花。
驱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舒中主席的话仿佛还回响耳边:“博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光辉灿烂,挖掘传承它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让非遗之花开得更艳,是每一个博兴人应有的情怀和应尽的义务!”
作者简介:刘景新,县优秀教师,市学科教学先进个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喜欢读书。有散文、通讯散见《山东教育报》《迎春花》《山东商报》《渤海》《滨州日报》《东营日报》等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愿以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传播温暖。 责任编辑:杨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