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1年前放弃城市生活到高原支教,胡忠谢晓君夫妇如今怎么样了( 二 )


可孩子们对此并不欢喜 , 甚至有些敌对:“他肯定也是个骗子 , 对我们好也就这几天 , 后面照样会抛弃我们!”
胡忠才明白 , 真正对一个人好 , 从来都不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 而是长久的陪伴和精神支持 。
要打开孩子们的心结 , 得先从和他们顺畅沟通开始 , 可他们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 , 更别提耐心倾听了 。
胡忠便主动排除万难学习藏语 , 一遍遍研究字义、模仿当地人的口音 。 终于有一天 , 他成功了 。
他站上讲台第一件事就是用蹩脚的藏语说道:“孩子们 , 我会一直呆下去 。 跟你们承诺的事情 , 我哪怕是死了 , 也必须要兑现 。 ”
孩子们脸上闪过一丝诧异 , 但随即又恢复平静:承诺算什么?能做得到才是真的 。
他和孩子们之间 , 依旧隔着一条银河 。
孩子们不懂得学习的意义 , 不愿听课 , 肆意扰乱课堂纪律 , 闹得最凶那次 , 胡忠甚至跪在讲台上求他们: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 这个门进来一个强盗 , 拿刀要捅你们时 , 为你们挡刀的绝对是我 。 我放弃所有来到这里 , 就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习 , 我们虽然是无依无靠的孤儿 , 但也是脚踩在地上的人 。 我求你们了 , 求你们好好学习 , 可以吗?”
孩子们虽然顽劣 , 但也懂得男人下跪的意义 。 看着面前这个卑微的男人 , 又想起他的真心相伴 , 孩子们低头趴在桌上啜泣 , 也在这一瞬间长大 。
从此 , 他们好好听课 , 努力学习知识 , 还会和胡忠一起唱歌、踢足球、打篮球 , 学校真正成了温馨家园 。
有天早晨 , 胡忠为小孩穿衣服时 , 突然听到一声“阿爸” , 接着 , 耳旁响起无数声“阿爸”、“阿爸” 。 胡忠这个中年男人 , 怔了一下 , 看着眼前孩子们的笑脸 , 一下哭了出来 。
胡忠精心陪伴草原上的143个孩子 , 心里惦记远在成都的女儿 , 可女儿的身边只有妈妈谢晓君 。
谢晓君很累 , 希望丈夫能在身边搭把手 , 但她明白藏区的孩子们比自己更需要胡忠 。 因此 , 她从不抱怨 , 从不催促丈夫归来 , 每逢假期 , 还会去藏区帮助丈夫 。
人世间最美的感情莫过于此:我懂你的远大志向 , 更懂你的一片赤诚 。
所以 , 谢晓君无言无语 , 只在背后默默托举 。
夫唱妇随 , 做最高贵的坚守者
体会过高原教学的谢晓君 , 早已把藏区孤儿种进了心里 , 她人在成都 , 心却在时刻挂牵着几百里之外的他们 。
不多久 , 成都市教育局要选拔一批老师去藏区支教 , 谢晓君心动了 。
她看着襁褓里的女儿 , 强忍心痛写下申请 , 毅然将女儿托付给父母 , 来到丈夫所在的西康福利学校 。
在这里 , 她自学多门功课教学 , 与孩子们同吃同住 , 为他们缝缝补补 , 教他们唱歌跳舞 , 还托人从几百里之外运来最新的参考书 。
三年来 , 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 。
时光匆匆流逝 , 支教生涯结束后 , 谢晓君再次回到成都 , 可心里却变得空落落的 。
天府之国的热情和火辣终究承载不了谢晓君倔强的灵魂 , 她做了一个改变全家人命运的决定——“我也要留到藏区当老师” 。
很快 , 谢晓君带着年仅3岁半的女儿 , 来到条件更为恶劣的木雅祖庆学校 , 开始新的征程 。
她本是音乐老师 , 但高原孩子更需要学科教育 。
于是 , 那双弹奏钢琴的芊芊玉手变成了舞动粉笔的粗糙大手;她一人兼任生物老师、生活老师和图书管理员等多个岗位;此外 , 她还主动负责照料孩子起居等事宜 。
常年劳累使得谢晓君身体素质急剧下降 , 颈椎病频发 , 她只得来往于教室与卫生室之间 。
一天 , 她正在打吊瓶 , 突然一个孩子闯进来说道:“谢老师 , 数学老师走了!”
谢晓君心中猛地一颤 , 也知道真正要走的人根本无法挽留 , 便挣扎着站起来:“走 , 回教室上课” 。
她拿着吊瓶 , 给孩子们上完了那节数学课 。 之后 , 她又顺理成章地成了数学老师 。
到了假期 , 谢晓君病情愈发严重 , 她立马回到成都就医 。 但一个多月后 , 病情不见好转 , 医生明确禁止她出院 。
眼看着开学在即 , 心急如焚的她苦苦哀求医生:“我不回去 , 孩子没人教 。 就这样蹭的话 , 我都可以保一个学期 , 至少他们课没耽误 。 求求你让我回去吧!”
医生见状也心软了 , 只好为她办理出院手续 。 到学校后 , 谢晓君一上完课就躺在床上打吊瓶 , 可锥心的疼痛依旧折磨着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