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亿用户,由淘到拼的时代到了吗?”( 二 )


通过算法实现货找人 , 让拼单模式通过“以人为主”来反向实现性价比 , 五环外的广阔市场让边际效应不断扩大 , 没有竞价排名 , 没有昂贵的隐形流量费用 , 于是“低价控制”形成了链条体系:
(1)对中游供应链极致压缩 , 中间商几乎不存在 , 差价自然也被节省下来;
(2)多重手段持续降低下游平台的流量成本 , 保持平台的低成本获客能力 , 同时合理化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
(3)以需定产 , 让消费者“自然选择”代替平台“人工选择” , 利用集聚性需求影响产品体系 , 吸引供货商主动优化生产链 , 重构价格体系 。
03. 越来越“懒”的用户 , 越来越少的中间商
还有很多人是出于方便而选择拼单的 。
早些年抖音刚刚上线的时候 , 很多MCN机构的朋友跟我说 , 抖音的瀑布流推送机制非常不友好 , 因为用户只要打开App就会收到内容推送 , 不管用户关注了谁 , 或者打开App前原本是为了看谁 , 都会直接进入播放过程 , 进入瀑布流推送 。
而我身边的非MCN朋友则都觉得这个功能非常好 , 过去“吃饭5分钟 , 找视频半小时”的麻烦被解决了 。 打开App就会有推送的内容 , 不需要自己再去找看什么好 。
靠着这个功能 , 抖音很快就在短视频市场里拔地而起 , 青云直上 , 成为当时最火爆的短视频平台 。
某种意义上拼多多也抓住了这个心态 。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外卖 , 是因为人们不想做饭 , 宁愿花比自己做饭更贵一些的成本去节省时间 , 所以筛选和推荐算法是外卖类App的重中之重 。
网购也是如此 , 从诞生的那天开始 , 网购最关键的竞争力就是节省时间成本 , 方便 。
所以在低价的同时 , 平台必须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 , 通过算法让用户能用最短的时间接收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 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找 。 谁让用户爽 , 让用户能更“懒” , 谁就能获胜 。
04. 社交中的拼多多
众所周知 , 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平台都一直在寻找社交方面的突破口 , 但起色不大 。
很多吃瓜群众都在好奇社交在购物中到底有什么关键作用 , 为什么电商大佬都希望自己具备社交属性 。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 , 社交场景作为中国最大的流量生态 , 不可能长期不存在购物需求 , 因此也必然会催生新的商品交易模式 。
拼多多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 也让无数人明白了社交在电商中的重要性 。
社交场景+购物需求构成了拼单模式 , 消费者一起拼单 , 集聚性需求形成规模 , 就可以降低商家运营成本 , 同时影响产品体系 。 出现自下而上的定制需求 , 最大程度凸显SKU的单品效益 , 增加货和人的匹配效率 。
社交和算法持续降低流量的成本 , 减少了消费者决策时间 , 让每一个消费环节都成为节点 , 形成网状结构 。 系统面向个人而非群体 , 于是精准度更高 , 哪怕是原本没有互联网经验的七大姑八大姨 , 也能迅速找到自己要的商品 , 并且跟同样有需求的三姑六婆一起拼单 , 一起加入这张时髦的“网” 。
艾媒咨询统计显示 , 2018年中国拼购电商用户规模将达到4.19亿人 , 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超过5亿人次 。
黄铮在拼多多倡导的“实惠”观依然是用户最在意的事 , 同一份统计报告显示 , 有超过64%的用户将“优惠力度大”视为继续使用拼购电商的重要原因 。
是谁让“实惠”这个属性迅速在下沉市场中传播?
社交 。
05. 飞机与高铁
在大家都觉得互联网各大电商平台已经没有什么增长点 , 开始进入存量战争的时候 , 拼多多还在用增速向整个市场证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 电商之间的竞争决定因素不再是价格 , 而是模式 。
四十年的发展 , 让电商取代了线下购物中心 , 成为了最主要的消费战场 。 更短的消费路径 , 更多的SKU , 更透明的价格 , 让消费者越来越精明 , 越来越容易打破消费主义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