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个好东西,大诗人李白又很多关于酒的诗,最著名的就是《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只不过“借酒浇愁愁更愁”,不过自欺欺人罢了。酒能浇愁、交友、联络感情,也能壮胆,因此历史上有太过关于酒的故事和传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等都是发生在酒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酒早已融入进我们的文化中,但那些文学形象、历史形象和影视形象中的千杯不醉和数坛数坛的豪饮想必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思考其是否具有真实性。这其中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同时也具备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在我们的印象中白酒始终是五六十度左右难以入喉的烈酒。怎么也不低于三十度,对于成年男性来说,每天摄入50毫升到100毫升60度白酒的酒精就已经达到对身体产生危害的阈值。而50毫升不过是一瓶一元钱的普通矿泉水的十一分之一到十一分之二之间,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能出现较为实际的“千杯不倒”。可以说那些形象中的“千杯不倒”一类有相当的夸张成分。不过事实上,诞生之初以及初步发展的“白酒”可能只和今天的啤酒相当。若是忽略古今酒度数的区别,单纯以毫升而论,古人毫无疑问都是海量的“酒中仙”。
文章插图
酒如何诞生应该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在储存粮食的过程中意外,因天然发酵酿出了酒。那时的酒原料是稻米、粟米等谷物,故称米酒。同时因为它酒液为黄色也称为黄酒,因为诞生时间最长也称老酒。它在酿造后会残留谷壳和谷物碎屑,也便有了酒的清浊之分——即残留物少为清酒,多为浊酒。二者最直观的差别是价格。因为这样酿造出的酒本都是浊酒,在经历过滤后酒才会变得清澈,故此越清的酒也就越贵。一般清酒需要多次的过滤,价格自然居高不下,清酒也就成了仅限于权贵之间的饮品。因此在古人的诗文词曲中我们最为常见的是浊酒二字。但同为谷物酿酒,为何西方的威士忌自诞生便是烈酒,而中国古时的“白酒”——米酒最初却只能与啤酒相当呢?这还涉及酿造手法方面的问题。在我们心中有着一种文化自豪,这自豪来自我们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酒的历史同样绵长,这其中自然有着米酒的舞台。
文章插图
虽然米酒不是人类历史最早的酒,但也是酒类历史的先驱,可以说发展始终在世界前列。在那时人类酿酒的技术十分匮乏,世界上最早的酒是埃及的啤酒,它和米酒一样是发酵而来,原料是同样作为粮食的小麦,可以推测酒的诞生也是历史的必然。此法酿造出的酒酒精度数普遍很低,发酵酒的度数皆在二十度以下,更多的是十度以下的低度酒。如现代的啤酒、果酒等都是发酵得来,度数一般都在五度以下。红酒也在此列,而且是度数较高的存在,大致有十度左右,普遍在十度以上。度数最高的则是前文介绍的米酒,在现在有着14-20度的度数。而威士忌的诞生已经是很久以后,已经是十七世纪。那时人类早已掌握了一种在发酵酿酒后进一步处理酒液的蒸馏技术,此法可蒸馏出高度数酒液。发酵酒与蒸馏酒虽然是母子关系,但可谓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它们称得上天差地别。
文章插图
在度数方面,蒸馏酒度数很高,一般都在四十度以上;不像发酵酒那样在今天仍紧锁在20度以下。在味道上,发酵酒更偏向于甜味与原料的味道;蒸馏酒则是以辛辣为主,原料的味道比起发酵酒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中国蒸馏酒也有了很长的历史,目前可以确定宋朝以后,十三、十四世纪的元朝“烧酒”指代的便是高度数的蒸馏酒,由其中的烧字不难联想到蒸馏技术。不过这个烧字的来由并不是因为蒸馏技术,而是因为这种酒可以直接点燃,由此可见当时的白酒度数已经到了45度左右的高度。而中国“白酒”从低度数的发酵酒发展到高度数、蒸馏出的烈酒要比同为谷物酿造的威士忌早许多。这并非是西方蒸馏技术诞生的晚,只是威士忌是西方蒸馏酒中很小的一个分类。真正论起先后还是欧洲爱尔兰和苏格兰人在公元前酿造的威士忌是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
文章插图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