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文章提到了白居易《金針詩格》中的六对。所谓诗格,应该是指做诗的法则。《金針詩格》中,还提到了不少概念,其中有內意和外意: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一、內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什么是內意,文中说,內意的就是说明白其中的义理,可以理解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形式有:“美、刺、箴、诲之类是也”。美,即歌颂和赞美。刺,即讽刺讽谏。箴zhēn,规劝。诲,教诲,教导。白居易《策林议文章》中也讲到: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诗,假如没有了“美刺”的作用,即使写得再精美,又有何用呢?例如唐朝李约的《观祈雨》诗云: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天下大旱,老百姓在龙王面前祈雨,但是豪门内,权贵们依然歌舞升平,甚至埋怨天阴潮湿,影响到管弦的演奏。白居易有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白居易急流勇退,离开了长安这个是非之地,躲开了甘露之变。因此有句: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最后一句,白居易自嘲,甘心一个“泥中曳尾龟。”也胜过那些虚无的荣华富贵。
文章插图
二、外意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诗中的外意,即写清楚象,所谓的象,是物象的象。文中举例说: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可知“象”,即景和物。诗人一定要善于景物的描写,诗词不是写论文,不能空洞地讲道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恼,而不是直抒胸臆。
文章插图
三、内外含蓄内外含蓄,內意是意(理),外意是象。内外联合,意和象有机地融合,含蓄地表达出来。诗中的意,也可以看作理、情。象,也就是景和物。王国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柳宗元的《江雪》纯是景语,但是令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寄托与感受。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写景中有情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他日之泪,故园之心。诗中的通过对于秋景的描写,呈现出了一片萧瑟阴寒的氛围。更加衬托出安史之乱中,诗人的思乡、忧国的心情。
文章插图
四、方入诗格上面说过,诗格是作诗的法则。内外含蓄,才算明白作诗的法则。诗歌内容,无非叙事、抒情、写景。作诗的法则,主要是情(意、理)和景(象)的安排与融合。所以白居易说,内外含蓄,方入诗格。内有 美刺箴诲,外有日月山河花草树木,才是一首比较完美的作品。还是用杜甫的诗为例子,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章插图
结束语如今流传的《金針詩格》到底是不是白居易所写存疑,不过肯定是唐朝诗人的作品。唐朝时期关于诗歌理论的作品不多,如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崔融《唐朝新定詩格 》等,而大多数的理论作已经都失传。如今内容最全面的,反而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了。@观唐习律79|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五律媲美盛唐
- 贾雨村出场|骆玉明说红楼 | 人物
- 朵拉|2021年世界华文闪小说创作比赛线上颁奖
- 美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看了这位画师画的美食,给我看饿了
- 番茄酱|鸡蛋包豆腐
- 蔬菜沙拉|鲜虾蔬菜沙拉
- 凡人修仙传|一本怪异的仙侠小说,差点把主角给写死,最终作者被“求着”封神
- 阳台上|闪小说Ⅰ欲罢不能
- 民俗文化|【图说故事】探访花灯手艺人 点亮非遗创新路
- 扎扎|波伏娃生前未公开小说遗作《形影不离》中文版出版
- 李青松:生态文学的立场|名家说 |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