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转载】饵料类深度大作--【 论饵通卷 】(7)( 三 )


③、做窝的方式与效果:
垂钓似乎离不开做窝 , 做窝其实就是人为的给鱼类创造一个理想的摄食环境 。 根据垂钓环境及垂钓方式的不同 , 做窝在手法上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 有“草窝不散洒 , 坡底不坠球 。 ”之说 。 渔获的多少与窝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 因此 , 在学习用饵的过程中应该首先研究和掌握如何去做窝 。
a、抛竿:将窝料挂钩对钓点进行抛投 , 这种有频率且不间断的做窝方法叫做抛竿 。 在抛竿的过程中 , 窝料以体积小、投入量均衡的形式落入钓点 , 即使窝料的呈味度略高 , 也会因窝料每次抛竿的所用量小而化解 。 因此 , 在渔友对垂钓水体呈味度高低的判断普遍缺乏准确性的情况下 , 采用抛竿的方式做窝是不会导致“死”窝的最稳妥的办法之一 。 另外 , 抛竿做窝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窝料的陆续投放 , 可以保障窝料功效的持久性 。
b、散洒:用窝料或颗粒状饲料对钓点进行小面积的抛撒 , 是对钓养殖鱼类做窝的基本手法 。 养殖鱼类从小就习惯了饵料散落入水所产生的冲击频率 , 散洒做窝的目的也就是触发鱼类侧线感受器的功能 , 以唤起鱼类对窝料投放行为的感知 。
c、点打:点打就是将窝料用打窝器定点集中投放 , 这种做窝的方式一般是在野钓草窝时经常使用 。 在水草繁茂的水体中 , 鱼类的游弋有其自然的通道 。 假如使用窝料乱撒一气的话 , 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窝料会落入鱼类难以涉足的水草丛中 , 既分散了鱼类觅食的方向又无形中浪费的饵料 , 这就是“草窝不散洒”原因 。
d、坠球:也有渔友管坠球叫做抛大球 , 是做重窝的方法之一 。 在钓“快鱼”或在鱼的密度很大时经常采用这种坠球的方式进行做窝 , 优点是因窝料投放量大可使窝气持久 , 聚鱼迅速等 。 在需要做重窝之前 , 应先探底 , 即勘察水底是否平坦 。 如果盲目坠球 , 当遇到水底有倾斜的坡面时 , 会使部分窝料滑出钓点 , 导致鱼类在甲处摄食 , 而渔者在乙处垂钓的现象发生 。
e、假窝:“亮水”是指水中植物很荒凉、水面也缺少浮水性植物的垂钓水体 。 假窝就是在“亮水”中以人为的方式去完成伪装自然环境的一种做法 。 很多种鱼类生性胆小 , 有时见岸边有人影晃动也会逃之夭夭 。 在钓点附近或周围坠入一些草捆 , 用以伪装环境和阻碍鱼的视线 , 继而达到稳住鱼群的目的 。 做假窝的方法有很多种 , 草窝只是其中之一 。 其实做假窝与用饵并无关系 , 在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
④、诱食剂的使用方法与用量: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 , 诱食剂的种类很多 , 用途也不一样 。 渔友们对在使用诱食剂上的具体用法和添加量都会感到很困惑 , 这主要是因为诱食剂的品种太多 , 而且有些诱食剂的性能并不稳定 , 同类产品其效果也不尽相同 。 诸如提纯萃取方式、加工工艺、规格要求以及产地和纯度含量等等 , 在以上这些方面上的区别导致了诱食剂产品上的差异 。 另外就是在不同的水域垂钓或垂钓时所遇到的不同的环境 , 也都是制约诱食剂发挥其特性的因素 。 下面我们就把常用诱食剂的用法和用量简单介绍给大家:
a、稀释:稀释一般是对液体而言的 , 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或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 。 诱食剂中有很多品种是属于液体类型的 , 如各种药酒、开饵液等 。 使用液体诱食剂开饵 , 仍然要根据垂钓水体的状况来调整:水体质量好 , 液体诱食剂稀释的程度要大;水体质量适中 , 那么液体诱食剂的稀释程度也要适中;假如水体质量略差 , 液体诱食剂可能不用稀释就可以直接使用 。 液体诱食剂也可以使用粉状物做载体来进行稀释(与载体相关的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做详细的介绍) , 例如 , 将液体诱食剂溶于一定量的淀粉之中 , 用样能达到稀释的目的 。 有些粉状的诱食剂在使用时也需要稀释 , 因粉状诱食剂一般都是体积很小而含量或纯度却很高 , 直接添加到鱼饵中其用量很难掌握 , 所以在使用前最好是先将粉状诱食剂溶于液体之中 , 然后再进行稀释 。
b、喷涂:喷涂是通过工具借助于压力或离心力的作用 , 将液体分散成均匀而微细的雾滴 , 施涂于被涂物表面的涂装方法 。 实战中 , 将液体诱食剂喷涂于颗粒饵的表面是最常见的一种使用方法 。
c、吸附:吸附是指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 。 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 , 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 ,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吸附 。 把吸附链接到垂钓中就形成了一种诱食剂的使用方法:即在钓饵入水前先将钓饵轻沾一些诱食剂 。 有些物质在浓度极高时对鱼类有驱除作用 , 但经过稀释或使用量小时却有一定的诱食效果 。 例如 , 在使用蚯蚓垂钓时 , 下钩前将蚯蚓沾上少许风油精其效果就会增强很多 。 (风油精不要与鱼线接触 , 因化学反应会使鱼线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