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身边!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各博物馆馆长携“镇馆之宝”出镜

不论是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前世今生的探索,它既是沧海一粟的惊鸿一瞥,也是高山仰止的历史标杆。而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最终归宿,收藏过去,连接现在,创造未来,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
今天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应青岛早报的邀约,岛城各个博物馆的“当家人”欣然出镜,参与“馆长讲馆藏”活动,为市民盘点身边的“国家宝藏”,感受历史的温度。
青岛自2019年6月17日荣升“博物馆之城”以来,截至去年底已拥有104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30家,非国有博物馆74家,涵盖综合类、民俗类、军事体育类、建筑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农业类和工业遗产类等10多个类别。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前列,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目标(全国平均每26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我市共拥有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此外还有7座国家二级博物馆、9座国家三级博物馆,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全市国有博物馆共拥有馆藏文物19893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1件(套)、二级文物2185件(套)、三级文物9360件(套)、一般文物131957件(套),位居全省前列。10年来,全市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从15家增加至85家。
进入青岛市博物馆,西区展厅处伫立的北魏石佛造像“双丈八佛”是馆内最具标识性的展品之一。两尊大佛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造型优美,每尊佛像高一丈八尺(约6米),俗称“丈八佛”,重约30吨,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佛头顶高髻,面含微笑,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下置四方形须弥座,座的前后刻有许多小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
国宝在身边!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各博物馆馆长携“镇馆之宝”出镜
文章插图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的佛像原有4尊,大小各两尊,原来安放在淄博市临淄龙泉寺内。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当时正值济南“五三”惨案之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最终只将两尊小石佛的头盗走,剩余的佛像和石碑用草绳缠裹,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1930年青岛四方机厂原厂长栾宝德亲自调拨专列,将这批石造像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197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4尊北魏石佛造像和两座石碑迁至青岛市博物馆院内。2000年青岛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后,将历经沧桑的“丈八佛”搬入室内保护并展出。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谓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举世无双。
此钧窑鼓式洗于1965年12月27日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洗直口,浅弧腹,器身呈鼓式,平底,下有三兽足。外口沿下和近底部分别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器胎体厚而匀称,通体内外施釉,釉质肥厚滋润,洗外壁釉呈玫瑰紫色,内壁呈天蓝色,上有蚯蚓走泥纹及桔皮纹。器外底褐釉的斑驳古拙与器身绚丽莹润的釉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国宝在身边!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各博物馆馆长携“镇馆之宝”出镜
文章插图
器底一侧清晰刻有“一”字款,笔道遒劲。经考证,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也就是说底部刻有“一”字的洗是同类器物里尺寸最大的,且数字是器物配对的记号。也就是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是所有同类器型中尺寸最大的一件。
这件镇馆之宝还有一段传奇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的文物征集员张廷臣被派到乡镇农村抢救零散文物。1962年夏,他在乳山一户村民院中看到一群鸡围着一个钵子争食,走近仔细端详后,断定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洗。农家主人见张廷臣喜欢这个鸡食盆,便想送给他,最后张廷臣硬塞了5元钱给农家主人。后来,这件钧窑鼓式洗经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钧窑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道藏》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大型丛书,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体育、武功等内容。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道藏》是当年明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的,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官印本,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作为函目,存4946卷、4524册。该部《道藏》10册一函,黄帛函套。每卷末页附印一披甲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附一葫芦,立云雾之中。该部《道藏》1966年移交至青岛市博物馆,是现存几部明版《道藏》中较完整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