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课堂■唐宣宗与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大唐风云:在宗教上( 二 )


唐宣宗虽为宦官所立 , 但同样想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 。 鉴于“甘露之变”的教训 , 他处理时极为谨慎 , 他以论诗为名 , 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 , 屏退左右侍从 , 问:“近日外面舆论 , 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韦澳答道:“陛下威断 , 宦官已大有收敛 。 ”唐宣宗闭目摇头说:“全非这样 , 朕尚畏其存在 。 卿有何良策?”韦澳以为和朝臣商量 , 恐重招甘露之祸 , 不如在宦官中找一些有胆识者共谋 。 唐宣宗否定了这建议 。
他又召宰相令狐绹商议 。 令狐绹的计策是:有罪必究 , 有缺不补 , 待其自然消耗 , 以至于尽 。 然令狐绹的奏章被宦官发觉 , 从而此计非但难以奏效 , 反面加剧了南衙北司的矛盾 。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 , 唐宣宗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 。 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 , 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 , 唐宣宗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 , 配给南衙当贱役 。 他又规定 , 凡是节度使有罪 , 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 。 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 , 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 。
除此之外 , 唐宣宗在位期间还有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不可不提 , 那就是河湟的收复 。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 , 河、湟地区(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已经被吐蕃占据了将近百年之久 。 唐玄宗之后的历任天子 , 尤其是唐宪宗李纯 , 虽然怀有收复河湟的志向 , 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 , 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 , 而且朝政又被党争和宦祸搞得乌烟瘴气 , 使得王朝自顾尚且不暇 , 更不用说腾出手去对付吐蕃人了 。 到了武宗会昌年间 , 形势开始发生逆转 , 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战 , 造成政局紊乱 , 人心离散 。
上天似乎注定要把收复河湟的历史功绩送给唐宣宗李忱 , 因为吐蕃开始走向衰亡的时候 , 正是他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夕 。 李忱即位后的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 , 原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乐州以及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关等“三州七关” , 在一夜之间全部归降大唐 。 本来三州七关的收复就已经够让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 , 没想到短短两年之后 , 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正月 , 吐蕃统治下的沙州人张义潮率军归唐 。 沙州本是吐蕃控制的地方 , 张义潮趁吐蕃发生动乱之际 , 起兵抗击吐蕃 , 唐人都积极响应 , 队伍很快壮大 , 吐蕃守将惊惶逃遁 。 张义潮率军投奔唐朝 。 朝廷令张义潮军驻留沙州 , 并任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 十月 , 张义潮出兵河湟之地 , 很快平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今甘肃、青海交界一带) 。 然后派兄弟张义泽赴京 , 献上包括沙州在内的十一州地形图籍 , 从此 , 河湟失地全部回归了大唐版图 。
唐朝诗人杜牧作诗称赞宣宗收复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 , 宪宗皇帝亦留神 。 旋见衣冠就东市 , 忽遗弓剑不西巡 。 牧羊驱马虽戎服 , 白发丹心尽汉臣 。 唯有凉州歌舞曲 , 流传天下乐闲人 。 ”诗人崔铉作诗:“边陲万里注恩波 , 宇宙群芳洽凯歌 。 右地名王争解辫 , 远方戎垒尽投戈 。 烟尘永息三秋戍 , 瑞气遥清九折河 。 共遇圣明千载运 , 更观俗阜与时和 。 ”
不可否认 , 百年失地的收复并不是靠唐宣宗的武功 , 而是一时的机运 。 如果说消灭党争、遏制宦官和整顿吏治的确是出于唐宣宗的个人努力的话 , 那么 , 收复河湟多多少少有上天馈赠的意思 。
极富传奇色彩的唐宣宗 , 让业已衰落的大唐王朝见到了中兴的曙光 , 虽然无法达到太平盛世 , 但起码让百姓看到了过太平日子的希望 。 可惜好景不长 , 宣宗皇帝又走上了他的先辈爱妤丹药的老路 。 尽管如此 , 但在“大中之治”落下帷幕之后 , 历史仍然给予唐宣宗李忱很高的评价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评论的:“宣宗明察沉断 , 用法无私 , 从谏如流 , 重惜官赏 , 恭谨节俭 , 惠爱民物 。 故大中之政 , 讫于唐亡,人思咏之 , 谓之‘小太宗’ 。 ”